仔豬副傷寒(豬霍亂沙門氏菌病)癥狀診斷與防治措施
日期:2022-03-22 | 中海生物技術文庫 | 瀏覽:1125 次
仔豬副傷寒別稱豬沙門氏菌病,是由豬霍亂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德爾卑沙門氏菌及腸炎沙門氏菌等導致仔豬發病的一種條件性傳染病。此病危害性大,國內各地豬場均有出現,尤其是飼養環境不佳的養殖場。豬霍亂沙門氏菌病的發病率高達40%,病死率高達20%,給眾多養殖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因而準確及早地診斷出仔豬副傷寒,并采取相應的仔豬副傷寒(豬沙門氏菌病)防治措施,對養殖行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㈠豬沙門氏菌病流行病學
豬沙門氏菌病多呈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6月齡以內的仔豬易發,以2~4月齡仔豬高發,成年豬和哺乳豬較少出現。此病傳播速度快、全年均有出現,高發于冬春氣候寒冷多變及夏季多雨潮濕季節。病程通常為2~4天,潛伏期2天到數周不等。病豬和隱性感染豬群是重要傳染源,由病豬的糞便/尿液/乳汁及其流產的胎兒、胎衣和羊水排出病菌。仔豬患仔豬副傷寒(豬霍亂沙門氏菌病)的重要傳播途徑為消化道傳播,病豬與健康豬交配或用病公豬的精液開展人工授精也可出現感染。考慮到6月齡以內的仔豬成長發育快,代謝旺盛,消化吸收機能不健全,胃腺分泌胃酸的機能很弱,造成此病重要在這一時期出現。當天氣炎熱/圈舍衛生條件差/通風不良/飼養管理不善時,易造成仔豬抗病能力下降而導致此病,如未及早采取相應措施,會導致此病迅速擴散。
㈡仔豬副傷寒臨床癥狀
仔豬副傷寒(豬沙門氏菌病)的臨床癥狀可以分成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3種。急性型為敗血癥變化,豬體溫突然升高至41~42℃,精神不振,伏臥,食欲廢絕,排黏液性下痢或便秘,但飲水正常,有時會出現嘔吐和呼吸困難的癥狀。暴發初期,極少數病豬不顯現任何癥狀后死亡,另有極少數病豬出現病狀后24小時即死亡,大部分病程為2~4天。通常發病后3~5天,在豬耳根、胸前、腹部、頸部皮膚呈紫紅色斑點,病死率較高。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在臨床上最為常見,大部分由急性型轉變而來。病豬精神不振,多見的臨床表現與腸型豬瘟的表現很相似,體溫突然升高到40.5~41.5℃,食欲減退,怕冷、喜鉆墊草擠在一起,眼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上下眼瞼常粘連。極少數出現角膜混濁,嚴重者表現為潰瘍,初期便秘,后下痢,糞便為淡黃色或灰綠色惡臭稀糞,有時糞中帶有血液、壞死組織和纖維絮片。一部分病豬在病程中,皮膚出現彌漫性濕疹,尤其在腹部皮膚可見綠豆大、干酪樣的漿性覆蓋物,揭開淺表可見潰瘍。該類病程常常拖延2~3周或更長,最終豬極度消瘦衰竭而死,極少數病豬發育不良變成僵豬。
㈢豬霍亂沙門氏菌病理變化
急性型主要為敗血癥的病變,牌臟腫大呈暗紫色或暗藍色,觸之如橡皮狀,切面呈藍紅色,髓質不軟化是特征變化;肝臟有小米粒大的灰黃色或白色壞死灶,有時肝實質由此可見極為細小的黃灰色壞死點;腎臟有不同程度的腫大\充血\出血;咽\腸系膜淋巴結充血和腫脹;全身黏膜、漿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點,大腸系膜腫脹聚集成縱性的褶皺,胃黏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癥。慢性型特征性病變為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主要是大腸黏膜增厚,有較大的壞死區,表面覆有灰黃色或淡綠色麩皮樣物質;肝、脾及腸系膜淋巴結有針尖大小的灰黃色壞死灶或白色增生性結節;肺臟化膿和支氣管炎;病變部位腫大,堅實呈灰紅色,有干酪樣性滲出物。
㈣仔豬副傷寒診斷重點
依據仔豬副傷寒(豬霍亂沙門氏菌培養基)的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等可做出初步診斷。采病豬腸系膜淋巴結\肝臟\脾臟樣本做組織涂片,經革蘭氏染色鏡檢,由此可見短粗而兩端橢圓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取病豬腸系膜淋巴結和肝臟樣本,分別接種于中海麥康凱瓊脂和SS瓊脂平板培養基上,放進三十七度恒溫箱中培養二十四小時后,由此可見在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形成圓形/表面光滑/半透明濕潤的灰白色菌落,邊緣整齊;中海SS瓊脂平板上形成淡黃色/圓形/表面光滑且濕潤的小菌落。依據培養特征,初步診斷為沙門氏菌感染。
㈤豬沙門氏菌病防治措施
當仔豬患仔豬副傷寒(豬霍亂沙門氏菌病)時,考慮到大量細菌入侵動物機體造成毒素,影響到其生長發育。發病后,在臨床癥狀出現之前,根據飼料給予殺菌作用較強的抗生素,連用2~3周便會起著防治效果,此外應給病豬進行補液。出生仔豬應在第一時間吃到初乳,以保證其營養供給。仔豬斷奶后加強喂養管理,逐步更換飼料,但大概有一定的適應期,以防造成應激反應。此外,要搞好環境衛生,及時清掃圈舍內外的糞便。定期用4%的火堿溶液或石灰乳對地面進行消毒;還應對喂養工具進行清洗及消毒,消毒液可選用百毒殺和碘伏等。此外注意給仔豬飼喂優質飼料和飲水,并在飼料中添加痢特靈等,以防范仔豬患仔豬副傷寒(豬沙門氏菌病)。
對豬沙門氏菌病常發地區或豬場,嚴格執行防疫制度,切斷傳染源的此外要進行疫苗防疫。預防接種仔豬副傷寒凍干弱毒菌,用20%氫氧化鋁生理鹽水稀釋,30日齡仔豬肌肉注射,1ml/頭;或用涼開水稀釋疫苗,5ml/頭;注意用苗前3天或用苗后7天停止使用抗菌藥物,以防影響到免疫效果。若因生產加工所需,從外地引入仔豬時,應對它進行隔離喂養觀察,待一切指標正常后,即可混欄喂養。
中海生物根據本地仔豬副傷寒(豬沙門氏菌病)疫情,在實際情況下,對疑為不健康豬可在飼料中添加磺胺藥、痢特靈、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新霉素或強力霉素等微生物藥物開展防范,連喂3~5天,有不錯的防范作用。以下五種方法供大家參考使用:
⑴鏈霉素160IU、魚腥草2毫升、利福平2毫升,肌肉注射,1天2次,連用3天。
⑵內服復方新諾明70毫克/千克,1天2次,連用4~7天。
⑶0.5%諾氟沙星注射液10毫克/千克,肌肉注射,1天2次,連用3~5天;588消炎退熱靈注射液2毫克/千克,肌肉注射,1天2次,連用5天為一個療程;2.5%諾氟沙星5毫升,5%葡萄糖鹽水100~150毫升,靜脈注射,1天1次,連用2天。
⑷硫酸新霉素5~10毫克/千克,肌肉注射,1天2次;痢特靈10毫克/千克,內服,1天2次。
⑸新霉素5~10毫克1次灌服,1天2次,連服7天。
㈥豬霍亂沙門氏菌防治總結
仔豬副傷寒是一種常有的多發性傳染病,豬沙門氏菌病的暴發與多種要素相關,并且危害性特別大。因而在生產過程中一定要加強飼養管理,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戰略方針采用防治措施,確保給豬群供應優質的飼料和飲水,按時清掃圈舍糞便及異物,嚴格對圈舍及場內外開展消毒。如果暴發仔豬患仔豬副傷寒病情,首先要根據臨床癥狀和豬群整體健康情況,盡快鑒別和確定此病,并根據仔豬抵抗力的強弱開展相應的處理。治療此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需針對仔豬的新陳代謝盡快補液補糖,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開展綜合防治。與此同時,每一年春秋兩次用副傷寒疫苗開展預防注射,并特別注意搞好抗體檢測,以維持豬群有較高的抗體水平,給豬群造就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本文鏈接:http://www.xazc8.com/news/wenku-zizhufushanghaifangzhi.html